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培训 >
本科导师制: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611 日期:2015-05-20
  编者按: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如果尝试将导师制引入物流本科人才培养中,会对其产生哪些影响?现阶段,我国在推行导师制方面上存在着哪些尴尬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公元1400年,导师制作为最大的特色被引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被誉为皇冠上的宝石,社会各界对导师制均是尊崇备至。导师制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学生在与导师频繁地接触和深入地交流中,品德和学问与日俱进。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高校在本科教育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采用导师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倍增,从精英教育逐渐发展到大众教育。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也必将带来物流人才的大批量需求,高校作为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向社会输送适合从事各个阶层物流工作的物流人才的任务。

  但是,从社会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要和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找到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许多高校物流专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物流系尝试将导师制引入物流本科人才培养中,以提高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物流专业的本科生比物流专业的研究生们更加需要来自外力的引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提高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本科生导师制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这从根本上吻合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

  面临问题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未发展到高等教育的制度层面,其内涵、规范等都没有统一确定。不同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不同的标准和操作形态,这些不同可以理解为各高校的创新,也可理解为定位上的模糊。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职责不明确。没有明确界定导师的职责范围,形成导师们“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没有做好”,或者“什么都可以干,也什么都可以不干”的现状,没有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其次,激励机制缺乏。一般情况下导师们在学生毕业设计前的付出基本属于义务性质的劳动,没有任何工作量的体现,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一名导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如果对高校教师只讲奉献不讲回报,漠视导师们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不仅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监督机制缺失。导致本科生导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结果,无法界定谁干得多,谁干得好,就是缺乏对细节的科学考量。

  解决对策

  为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物流创新人才的积极作用,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物流系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从导师的产生,指导关系的确立,指导过程、导师培训、指导结果认定等环节上入手,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一是导师的遴选。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物流创新人才,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要有一批能胜任创新教育的新型导师。导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视野和水平。导师的基本素质至少应该包括: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愿意与学生亲近、接触,热心指导学生,具有一定指导能力。

  二是指导关系的确立。导师制的实行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合作。导师学生之间容易通过频繁地接触建立起亲密的师徒关系,也会因为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师生间的不和。因此,在确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前,有必要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信息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在具体的实施中,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物流系通过班主任和系主任将导师的个人情况,包括学历、年龄、成就、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等情况向本专业学生公布,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导师,导师也可对学生有所选择,系部根据选择情况适当调整,班主任再做个别学生的工作,最后确定指导关系。

  三是指导过程的管理。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在导师制的具体实施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并未一入学就引入导师制,而是从大三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全部由教学科研型的专业教师担任,主要从科研、毕业、就业等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在大三和大四一直跟随导师,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和研究。具体做法是:三年级,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带领学生参加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物流设计大赛和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四年级,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关心学生就业状况、提供就业指导,有条件的提供实习单位和推荐就业。

  四是学习与培训制度的建立。随着高校教师的引进,导师队伍中不乏刚毕业的博士,他们还不熟悉高校教学规律。鉴于此,有必要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定期为新增选的本科生导师进行有关专业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体系、指导方法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和培训促使教师不仅要了解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更应了解物流学科的前沿技术动态,熟悉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注意相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导师通过主持横向课题、出任企业顾问、开展培训咨询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途径,积极参加实践,努力使自己能成为学生了解行业的窗口,学生联系企业的桥梁。

  五是激励与监督机制的建立。由于导师还要从事繁重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工作量的确定及其它工作中工作量的确定,还有劳动的付出需要全面考虑。考核本科生导师的各项指标要兼顾可以量化的部分和难以量化的部分,结合导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表现等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联大物流系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考核指标,包括:四、六级英语过关率、物流竞赛参加情况、获奖情况、论文发表情况、毕业设计优秀率、考研率、就业率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教师不愿意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情况,有必要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成效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外派进修、提拔任用等方面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作者单位系北京联合大学)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