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终究还是外溢了,巴以冲突还未结束,伊以冲突隔陆另起。
4月1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使用弹道导弹和无人机对以色列领土发动军事打击。伊朗方面声明,此次行动是回应以色列的罪行,包括袭击伊朗驻叙利亚使馆领事处并导致多名军事人员死亡。
(伊朗民众挥舞着伊朗国旗和巴勒斯坦国旗,图源:法新社)
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物流与供应链格局不断经历洗牌。
俄乌冲突本已让全球物流体系打乱,尤其欧亚之间的陆运物流通道被打乱;巴以冲突,则直接令全球最繁忙的物流咽喉要道红海及曼德海峡告急,也让欧亚之间的海运物流通道梗阻。
地处中东,欧亚之间,“伊以冲突”又将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走向?
4月1日,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造成至少13人死亡。
以色列袭击伊朗使馆,违反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欧美却对此大搞“双重标准”:俄罗斯起草一份安理会声明,谴责这起袭击,但遭到美国、英国和法国反对,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未能对此发表谴责声明。
4月1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表声明,宣布向以色列目标发射了导弹和无人机。从俄乌冲突,到巴以冲突红海危机,再到伊以冲突,欧亚大陆地缘摩擦不断外溢与升级。
但对于伊朗的还手,拜登在14日声明中宣称,他用“最强烈措辞”谴责此次袭击。拜登称,在他的指示下,美国军方在过去一周里向中东地区派遣了战机和驱逐舰,以支持以色列自卫。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随后也强烈谴责了伊朗对以色列的挑衅行为,将其称为“鲁莽”,并强调英国对以色列及其地区盟友的坚定支持。
(欧亚边界战事与重要物流通道,掌链制图)
一边拉偏架 ,一边拱火浇油送弹药,这欧亚大陆怎么能和平?缘于北约东扩的俄乌冲突,让欧亚大陆背部战火在烧;已经造成种族灾难的巴以冲突,让欧亚大陆腹部战火在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战火再怎么烧也烧不到遥远的美国何英国。或许战火越旺,他们红利越多。
(一)冲突下的撕裂与整合
1.“欧洲联盟”撕裂
从巴以冲突开始,欧盟走上了“撕裂”路,国家站队以色列,民众街头声援巴勒斯坦。
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领导人与美国保持一致,谴责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支持以色列。但在英国伦敦、葡萄牙里斯本、荷兰阿姆斯特丹、波兰华沙,都有声援巴勒斯坦的大规模集会。
2023年10月,巴以冲突一周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问以色列并表达挺以立场,称“欧洲与以色列站在一起”,结果招致反对声。爱尔兰总理利奥·瓦拉德卡公开表示,冯德莱恩的言论“缺乏平衡”,“不代表爱尔兰立场”。
同样,冯德莱恩的言论加深了欧盟高层的裂痕,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公开表示,冯德莱恩的发言不代表欧盟官方立场。
2.“阿拉伯联盟”整合
与欧盟撕裂形成对比的,是阿拉伯世界的整合。1945年,埃及牵头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签约,创立阿拉伯联盟,如今的阿拉伯联盟包括如下22个国家:
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摩洛哥、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
阿拉伯联盟22个国家不包括伊朗,源于伊朗与沙特长期的矛盾。但在中国劝和推进下,2023年3月,沙特、伊朗在北京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阿拉伯世界原来是四分五裂的,但本轮巴以冲突让几乎所有的阿拉伯世界,无一例外地站在了巴勒斯坦一边。
沙特伊朗建交下,美国开始加大沙特以色列建交的撮合,但随着巴以冲突的爆发,沙特放弃与以色列的建交计划,坚决地与巴勒斯坦站在一起。
(二)欧盟供应链安全冲击
统一的欧盟意志正在被战争打碎,欧盟供应链安全和时效也大受冲击。巴以冲突外溢引发红海安全,欧亚物流要道“红海—苏伊士运河通道”危机不断。
受红海紧张局势影响,国际海运企业不得不绕行非洲好望角,全球海运物流成本越来越高,部分亚洲—欧洲航线上集装箱价格飙升近600%。
“一艘集装箱船从亚洲到欧洲,如果选择绕行好望角,航程会增加7000~10000公里(约增加1/3),大约多航行6到14天的时间,仅油费会增加十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
巴以战争本就大大加剧了欧洲的供应链安全危机,而伊以冲突,或将进一步造成欧盟能源价格上涨。
中东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地。以石化能源进口来看,2023年欧盟进口石油771百万吨,其中超10%来自阿拉伯国家。这些石油的运输,都要通过伊朗周边的霍尔木兹海峡。
面对冲突,亚洲大国都无法置身事外,无论中国的“一带一路”,还是美印欧联合推出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或都将搁置。
1.一带一路:海上丝路受阻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倡议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但自俄乌冲突以来,一系列指数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11月,海上丝绸之路进口贸易指数达到最高点的“179.1”,2022年1月,出口贸易指数达到最高点的“236.07”,进出口贸易指数达到最高点的“205.12”。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指数,图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通过海运发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多是生活日用品、服装鞋帽、电子器械、塑料制品、家居建材、化工产品等,这类商品大多附加值不高、利润较薄。
对于“低附加值商品”而言,遇到“冲突”或其他航海安全事件,都意味着其将陷入一个“被动局面”。
2.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因冲突搁置
2023年9月的G20峰会上,欧美为寻求的“一带一路”替代方案,美国与印度、欧盟及沙特、以色列等宣布推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洲际运输计划。
根据美国的规划,走廊路线将从欧洲经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通过海运到以色列的海法,再通过经过约旦和沙特的铁路到达阿联酋的迪拜,最后穿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的孟买。
(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图源:Drishiti)
世界也许觉得美欧也许能干一票大事,但没想到成立不到一个月,这个美梦就在战火中搁浅了。
2023年10月,巴以战火爆发,“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搁浅。2024年1月,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谴责以色列两名部长呼吁巴勒斯坦人离开加沙地带的言论。中东愈加撕裂的气氛下也意味链接印度-中东地区的经济走廊合作短期恐难成型。
3月5日,在美国总统竞争委员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称:
“我们对乌克兰的支持让乌克兰人继续参与冲突,同时有利于我们美国的经济。这些投资扩大了美国设施规模,为美国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我们输送到乌克兰的武器,是由全美各地工人在美国制造的,从得克萨斯州到俄亥俄州,再到亚利桑那州”。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图源:Air&SpaceForces)
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伊以冲突,欧亚大陆的不断撕裂,造成欧亚地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寻找新的安全地。在欧洲看来,最安全的还得是美国,这也造成供应链的被迫转移。
①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供应国:
2023年,美国出口天然气9120万吨,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全年的出货量超过了另外两大主要供应国——澳大利亚和卡塔尔。
此外,美国能源情报署表示,到2040年液化天然气出口可为美国经济增加730亿美元以上,为美国创造超过453,000个就业机会。
②欧能源供应链从俄罗斯转链美国:
冲突之前,2021年1月,欧洲天然气供应总量的45%来自俄罗斯,只有14%来自美国液化天然气。
而冲突之后,2022年2月,俄罗斯已下降至20%,而美国液化天然气则上升至40%;而到2022年12月,俄罗斯为5%,美国液化天然气为53%。
赤裸裸的“食战而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这么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是这么强大;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是这样“再次伟大”?
参考资料:
1、突发!伊朗空袭以色列/环球网
2、巴以冲突意外物流结果:美印欧“一带一路”替代路线搁浅,以色列链接印欧走廊梦想遇阻/掌链
3、挑拨俄乌冲突后,美英肢解欧洲能源供应链!美成欧洲最大液化气卖家,英成俄油海运最大保险方,陪玩德国陷负增长/掌链
编辑: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