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人物 >
丁俊发:中国供应链战略思考
   作者: 丁俊发 阅读:24173 日期:2022-09-06

ad3e91040081e7c5b6dcfe4399881142.png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使供应链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引领全球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根本目的,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座“金矿”。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

中国如何构建供应链战略?

一、从扩张性供应链到收缩性供应链

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改变,要改变的只是不合理的治理规则与运行模式。 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中美贸易磨擦、心冠病毒蔓延与俄乌军事冲实,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严重冲击,一个共识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组已经不可避免,重组的程度要看供应链中断的严重度和持续性,替代国家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会波及更多供应链上的成员。但可以明确的是,各国政府将会要求某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业,将生产线移至国内或更近的地方,供应商多元化(增加备份供应商)、本地化(减少海外供应商占比)是企业打造弹性供应链的必然趋势,扩张性供应链转向收缩性供应链,但绝对不会重回闭关锁国的状态。

中国经过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已成为“世界工厂”,是新的制造业中心,供应链枢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冲击下,中国如何应对?

有几个因素决定中国的供应链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第一,中国有比他国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在特定产业,中国所能提供的技术和劳工水平不是目前东南亚低工资国家能轻易取代的;第三,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谁也不想放弃,“留在中国,为中国生产”。所以会外移一部分,但不会伤筋动骨。2020年麦肯锡选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分析在这些行业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其结论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根据2018年日本外务省领事局的统计,日本海外企业的48%在中国,等于日本在东盟十国的企业总数,其中汽车是龙头,由于汽车行业产业链太长,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供应链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改变。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要下大力气实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供应链升级,从成本驱动型供应链向效率驱动型、资本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供应链转变,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使供应链更开放、更畅通、更安全,有更强的抗压能力。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竞争对手,从合作走向对抗,对华为、大疆等企业的制裁,对新疆棉的无理打压,中国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力反制,中国自身供应链越强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越大,对全球经济的幅射力也就越大,中国供应链枢纽地位越不可能改变。

二、从经济性供应链到安全性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降本、提质、增效,有非常明确的经济性,对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也都是经济指标,对供应链的经济性没有人会提出疑义。现在的问题是,像美国等某些大国把供应链作武器,制裁、脱钩、加税、断供,产生了严重的供应链安全问题。

供应链安全,有主观、客观或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内部安全风险来自:(1)企业缺少供应链能力,纵向与横向资源整合度低,环节多、周转慢、效率低、信用差、缺人才、成本高,随时可能被挤出供应链系统。(2)产业链不完备,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市场拓展能力,缺少战略资源与战略资本,产业集中度低。(3)对外依存度过高,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4)国内市场吸引力減弱。(5)国家政策调整。外部安全因素主要来自:(1)一些国家实施岐视性贸易、投资、技术、人才、信息管制政策。(2)用国内法代替国际法,使正常经济活动中断或受阻。(3)严重自然災害以及突发性国际公共卫生亊件。(4)网络攻击及恐怖袭击。(5)局部战爭以及地缘政治改变。

供应链安全可分为物理安全与网络安全,物理安全指的是供应链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安全,供应链上下游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安全;网络安全指的是供应链网络中相关信息、数据的安全,包括软件与硬件安全。建设一个可控的、多元化的供应链安全体系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国家竞爭力。

   对于供应链安全,要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分折供应链不安全点在哪里,影响面有多大,采取何种对策。比如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强化军事实力,重新海外布局,强化应急管理,实施内部精准治理等等,使不同层级的供应链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确保供应链安全,主要靠市场的力量,因为市场可以优化配置资源,但市场的冶理规则又是人制定的,靠的是国家的实力,因此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全球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增加本国货币进入国际经贸结算系统的比例,确保科技与创新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从企业供应链到国家供应链

小到家庭、企业,中到城市、产业,大到国家,甚至全球,都已被卷入供应链的系统中,谁离开供应链将无法生存,谁的供应链落后就要付出更大代价,供应链从企业层面进入国家层面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景象、新特点。

(一)企业执行

在各行各业中选择一部分优秀企业列入国家供应链试点企业,以点带面,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扩,这是政府加大推动力度的国家行为,非常重要。但企业各不相同,要在国际通行的企业供应链流程标准指引下,去完善、创新,变成自觉行为,当前有生产型供应链模式、市场交易型供应链模式、服务型供应链模式、平台型供应链模式与生态型供应链模式。企业供应链推进速度,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外资与民营企业快于国有企业,制造业快于非制造业。目前企业供应链的最大难点是物流企业与产业企业的融合度不足,形不成全产业链供应链系统。

企业要加大供应链弹性建设,所谓供应链弹性,是指供应链在部分失效时,有一个能够承受意想不到的破坏并从中迅速恢复、具有弹性的系统。企业供应链会涉及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生产制造等诸多环节,当外部环境变化并对链条中某一环节产生影响后,这种影响会迅速传导至整条供应链,造成业务需求冲击、成本增加、供货延时等问题。此时,保持供应链弹性显得尤为重要,当正常供应链路径被阻断可以找到第二个路径,当一个供应商缺失可以找到备份的供应商,也可从一种资源整合方式调整到新的资源整合方式。

(二)产业执行

中央要求,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由于中国在国际产业布局中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是中间的“生产车间”,或叫“世界工厂”,所以体系很完善,经济总量很大,许多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产业供应链体系很不完善,比较弱小,与价值链创造不匹配。国际上产业供应链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微笑曲线”,即一个产业一定要有三部份构成,前端的研发、专利、标准、战略资源,中端的制造,与后端的市场开拓、游戏规则制定、定价权。我们是中间强,两端弱,虽然现在加大了做强两端的力度,但总体格局还没有完全改变。

全球产业供应链的重点是制造业,中国也一样,在历年物流总值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一直在90%以上,欧美国家提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化”、“制造业服务化”,就是用信息化与供应链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更要在这方面使把劲。

中国仍是农业大国,“三农”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农业涉及一产、二产与三产,如何打造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供应链是一大难题。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国,流通业态多元化,流通业如何构建内外连通、城乡一体的商贸供应链任重道远。还有建筑业、金融业、再生资源利用业、环保业等等,打造全产业覆盖的供应链体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三)城市执行

“十四五”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到2035年将超过70%,届时将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在后城镇化时期,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生产水平将成为城镇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全社会生产要素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等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强化。目前,我国正在建设19个重点城市群和3个重要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都将形成巨大的生产和生活要素聚合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的区域增长极。

到2045年,全世界65%-70%的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里,全球人口超过1千万的超级都市将会从2016年的28座增加至2030年的41座。大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将会给这些城市的基础建设,比如城际交通,食物和水源,电力能源,污水处理,以及公共安全系统等带来极大的压力。

在这一趋势下,城市如何发展,如何管理,如何创新成为新课题。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目标,数智化供应链将成为未来城市的组织方式,也将成为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模式。城市、城市群、都市圈、自贸区、自贸港将成为供应链创新中心、集成中心。

(四)国家执行

供应链战略是国家战略。

第一、理清思路,顶层设计。国家供应链战略是国家基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重要基础设施与通道安全,保障关键产业、企业、原材料供应,保护核心人才与知识产权,应对突发重大风险等目标而对本国供应链发展做出的总体谋划与部署,用5--15年时间,分2025年与2035年两个阶段,基本建成国家现代化的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与运作体系。

分别制订农业、制造业、流通业、建筑业、金融业、物流业、服务业、文教业以及平战结合的供应链实施计划,形成各有特色,又相互连接的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两条战线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对重点产业链、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集聚区、重要战略通道等规划、布局,对重要基础设施、关键要素、原材料、部件的供应安全,对供应链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化、供应链金融、标准化建设作出专项规划。

第二、加快重构军民一体的应急供应链体系。为了防犯天灾人祸,完善应急供应链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与区域布局,从供给、需求、设施设备、信息、政策等方面建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军民一体应急供应链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加快建设集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分发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信息的应急物流与供应链协同调度平台,确保应急资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第三、成立跨部门、权威的国家供应链委员会,强化国家供应链战略意识,推进国家供应链顶层战略规划、治理模式创新和配套政策的系统性研究,支持国家供应链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在国家供应链委员会下设立“国家供应链研究院”与“国家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每年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国家供应链安全评估与发展趋势”报告。

第四、在企业、产业、城市与区域、国家四个层面全方位展开供应链布局,企业供应链是基础,产业与城市(区域)供应链是重点,国家供应链是根本。到2035年,国家、产业、城市与区域、企业四个层级的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与运作体系全面建成,供应链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得到新提升,供应链靱性与弹性进一步增强,有几十家企业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供应链领先企业,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第五、进一步强化六大支撑体系,一是政府有效推动,形成合力,创造优良法制环境;二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应用人才;三是增加投入,发展供应链金融;四是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建立数智化供应链技术支撑;五是及时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交流,合作共赢。

第六、联合有关国家,倡议成立“全球供应链联盟”,构建超越国界的供应链安全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巴黎气候协议、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通过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实施,通过贸易与投资以及人文交流,最大限度去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供应链全球布局,包括产业布局、物流布局、网络布局,实现供应链从点到线再到网络的演变,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确保国家安全。

四、从传统供应链到数智供应链

(一)供应链数字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产业边界正在消融,新兴业态的场景革命正在兴起,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等特征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市场响应速度更短,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产业生态体系,对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机遇。根据 IBM 数据显示,数字化供应链可使采购成本降低 20%,供应链开支节省50%,收入增长10%。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9.2万亿,占GDP的43.7%。《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涉及物流新基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本无序扩张、不正当竞争、行业垄断和权益保障等问题。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数字化鸿沟,存在“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数字化政务等公共服务还存在短板,数据治理、平台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制约了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供应链可视化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做到供应链可视,才能做到风险的可视,并最终实现可控。目前,条块式的供应链管理,转向全链条的可视化管理,是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的长期行动方向。加强在数据管理范围、数据收集手段、数据分析及应用三方面的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实现以数据驱动推动数字化供应链。

(二)供应链智慧化

即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的深度融合,2010年IBM发布的《智慧的未来供应链》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智慧供应链概念,通过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运作如同在人的大脑指挥下实时收集并处理信息,做出最优决策、实现最优布局,系统中各组成单元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分工、协同。

智慧供应链一般具有感知、优化决策和智能反馈等功能,通过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验升级、智能升级和绿色升级全面推进供应链升级,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并且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减少资源能耗、开展增值服务等方面显现巨大的优势。

中国要在未来五年中,对影响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信息追溯等进行规划,安排一批重大研究与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供应链硬件与软件的系统升级,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供应链绿色化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里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指的就是供应链绿色化,因为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是有无数供应链网络所构成的,这里包括绿色商品、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绿色回收、绿色消费、绿色生态等等。

(四)供应链枢纽化

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多种运输方式为通道,国家骨干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场站、城市配送中心、物流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枢纽+通道+网络”的物流与供应链运行体系。资源集聚逐步形成枢纽战略支点,枢纽经济将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五、从供应链大国到供应链强国

(一)中国是供应链大国还不是供应链强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具有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建立起了涵盖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占居世界第一。在创新方面,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增长较快,已由2012年的1.97%提升到2018年的2.13 %。“中国制造”在电子通信及相关配件、家具及相关配件、机械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服装纺织、零部件制造与金属制品方面,都占全球市场份额20%以上,明显处于主导地位。这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充分说明,中国已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如何,影响着世界全局。

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主要是通过合同制造、外包代工、外包组装、贴牌生产、跨国采购等方式嵌入全球供应链,中国企业主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中国对制造业的高端环节仍缺乏控制力。中国缺少像欧美跨国物流与供应链巨头,今年新冠肺炎病毒暴发凸显中国在国际货运供应链的短板。许多企业对供应链缺乏整体意识,供应链上的产业融合度、资源整合度、功能敏捷度较低,运作模式、流程标准、评价体系跟不上发展步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仍有不少堵点。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显,由于中美磨擦、新冠疫情与俄鸟冲突,全球供应链从需求侧、供给侧与物流端均受到很大挑战,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难度增加。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供应链模式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程度不高,供应链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程度较低,敏捷化、柔性化以及可视、可感、可控的能力有待加强。

从数字看问题:

第一、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2021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35.2万亿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货物进出口贸易达到39.1万亿人民币,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货运市场与港口集装箱吞吐市场。但全年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4.6%,仍高于发达国家近一倍,这虽与经济结构有关,但主要还是物流粗放,供应链优化程度低的问题。

第二、2007年,世界银行推出了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指数(LPI),指数由六个要素组成:海关与边境管理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交付时间内的到货率。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贸易和运输便利化,一类是供应链管理、运输和物流竞争力。2018年的排名为德国第一,日本第五,新加坡第七,美国第十四,中国大陆第二十六。

从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分析,中国在边境服务和流程效率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中国主要优势在于物流基础设施。中国与德国、日本、新加坡相比,在海关方面的差距最为显著,其次是物流服务、物流追溯和物流及时性的差距。例如,据2018年世界银行显示,德国、新加坡的进口周转时间为2天,日本为3天,而中国却需要6天。边境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第三、由美国知名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每年公布的全球供应链25强企业中,2020年中国只有阿里巴巴与联想两家上榜,美国公司占了13家。 在供应链的战略与实施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国家供应链,德国、日本的产业供应链、新加坡的港口供应链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二)坚持物流与供应链强国战略

第一、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供应链生存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上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内需市场足够大这就极大改善了中国供应链生存与发展环境,是从供应链大国走向供应链强国的必要前题,

第二、妥然应对中美“供应链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被英国启动后,第二次,第三次,皆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世界银行、联合国与关贸总协定。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美元、文化实力,妄想永远称霸世界。严格讲,二战后几次世界产业布局调整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但都与美国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帝国木桶”受到冲击,世界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工业、金融、军事、科技、文化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GDP已占美国的70%,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3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4%。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美国政府不愿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在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上作出重大战略调整,集中力量打压中国。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把中国列为头号战略竞争者,打的是一场涉及方方面面持久的综合战争,是一场“供应链大战”。中国如何应对?美国是纸老虎,因为它不得人心,但也是真老虎,会吃人的。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不想取代美国当世界老大,我们只想把中国发展得更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人一定要扼制中国的发展,侵犯中国的主权,那中国一定奉陪到底。所以,实施物流与供应链强国战略势在必行,经过十年的努力,即到2030年实现三个10,一是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降到10%左右,二是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名进入10名左右,三是有10家左右企业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流与供应链企业,中国在物流与供应链上的综合国力有极大提升,从物流大国走向物流強国。

第三、推进新的经济全球化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不同国家有极大的差异性,国家之间既互相竞爭又互相依存,参与国际分工,加速商品与服务贸易,互相投资,开展文化交流等等成了迫切要求,大家都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推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友好交往。虽然国际治理规则不尽合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一直在可控中运行,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为此,他提出三点倡议。笫一,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第二,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举全国之力,解决好卡脖子技术难关

2018年,《科技日报》曾经列出中国35项卡脖子技术,60多项未完全掌握的核心技术,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响。大国科技竞争将在三个纵深维度展开: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尖端制造工艺。我们要敢于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我们可以凭借中国人的勤奋、聪明以及体制优势,一步一个脚印的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两弹一星、高铁、移动支付、新能源、无人机、集装箱等等已经有了先例,华为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6亿元。2021年,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为的是让5G引领世界。中华民族有能力站立世界之巅。

回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经历了引进吸收探索发展、加入WTO后快速发展与十八大以后转型发展三个阶段。从实物配送,经过综合物流转向供应链物流,物流与供应链市场主体、基础设施、技术与装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不是一个物流与供应链强国,从大国到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中央号召我们“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压力就是动力,越是挑战,越要自信,奋力前行。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未来的中国,必定是一个更加强大繁盛的中国。
(《全球化》杂志2022年第4期,作者丁俊发)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主编:《供应链理论前沿》《供应链国家战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年出版

2、丁俊发:《构建供应链模式下的经济命运共同体》,《供应链管理》杂志2020年第一期

3、丁俊发:《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展望》,《中国流通经济》2018年4月号

4、丁俊发:《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危机》,2020年《掌链》等新媒体

5、丁俊发:《一带一路与全球供应链》,《全球化》2016年第七期

6、陈文玲:《变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年出版

7、王国文:《中国供应链积效管理实战》,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出版

8、《2022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