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
在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教指委主任何明珂做了“中国高等院校物流国际合作联盟情况”的介绍。何明珂指出,之所以要建设高等院校物流国际合作平台,主要是出于以下一些因素的考量。其一,物流教育国际化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息息相关,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要求相关行业都要具备国际化眼光,国际化必将成为物流高等教育的共识;其二,联盟可以整合目前高校分散的国际合作资源;其三,可以减轻高校资金压力;其四,可帮助国内学生申请优质的国外教学资源。
本次研讨会与亚太物流联盟年会同期召开,充分利用亚太物流联盟的优质资源,并借助这个优质平台与更多优秀的国外院校接洽、建立联系,为我国高校物流教育国际化合作提供帮扶支持,此举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筹考虑、妥善安排会议日程的结果,也凸显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遗余力为高校物流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作为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在亚太经济与物流发展论坛上,澳大利亚供应链和物流协会主席马克介绍了“物流供应链效率的最佳时间-绿色和可持续供应链在实践中的作用”,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主任徐炜峰介绍了“包装在全球配送中对货物安全和质量可靠性的贡献”,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院长李正达发表了题为“通过物联网整合物流与供应链”的主题演讲,天津师范大学蒋笑梅发表了题为“台湾物流政策特点、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的主题演讲,泰国国家托运人协会秘书长柴查发表了题为“2020年亚洲市场竞争力蓝图”的主题演讲。
在这个论坛上,来自于亚太地区多个国家的资深物流行业专家介绍了当前物流产业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国内外专家共聚一堂、集思广益,为我国高校物流教育开创新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
高校达成共识 关注国际合作
在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上,北京物资学院任课教师张旭凤发表了“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题演讲,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袁庆达介绍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浙江大学刘南介绍了浙大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国际交流经验。
张旭凤认为,培养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需要坚持两个基点:其一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其二为,推动中外物流教育交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四大平台可以依赖,分别为:以国际化实战型为培养目标的渐进式梯度推进平台,优化国际合作资源,筛选和评估合作院校培养模式的共通性,构建相似共融的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具有国际化物流授课能力的种子教师培养平台,形成校企合作的“一来二去”交流平台。据悉,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在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2007年12月,北京物资学院获得教育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009年、2012年分别两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物流管理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室”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据袁庆达介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物流管理(中澳合作)本科项目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该专业从国外引进16门课程,外教授课联合执教课程共有8门,澳方每年为中方学生提供8~10个学期交换名额,中方每年接待澳方师生“学习之旅”团队(30~60人),学生可以使用两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图书馆资源。在师资培训方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每年组织4~5名教师赴澳大利亚进修或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培训。在合作研究方面,中澳双方教师合作发表国际会议文章和国际期刊文章。
据悉,从2013年开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瑞典哥德堡大学经济商法学院达成学生交换协议,选拔优秀学生赴瑞典哥德堡大学商业经济与法律学院攻读物流与运输管理科学硕士(MasterofScienceinLogistic-sandTransportManagement)学位。选拔的对象为具有物流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时项目申请者需具备经济管理学背景且熟悉定量分析方法。瑞典哥德堡大学的本科学制是三年,硕士学制是两年。而我国大学本科的学制为四年,所以按照两校学生交换协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赴哥德堡大学学生可以用国内所修学分交换哥德堡大学一学年学分,然后在哥德堡大学学习一年即可拿到其硕士学位。哥德堡大学也可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浙江大学进行交流和学习。秉承合作的原则,两校互免了交换生学费。与此同时,哥德堡大学也为所有交换生提供了医疗保险。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始更多地同国外高校合作,正如何明珂所说,物流教育国际合作是与我国整体上的对外开放政策相吻合的,时代背景决定高等物流教育国际合作有其必要性。但物流教育国际合作之路目前还显得过于分散,在某些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如何能让高校更有成效地展开国际合作,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做好后勤保障 推介典型案例
在会议的间隙,记者采访了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黄有方更多地谈到了如何让“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更好地走向海外,成为一个国际性赛事。“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并主办的一项非赢利活动。这项赛事本身承载了让高校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了解一线物流企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厚望,如果能让这项赛事走向海外,那么它就又肩负起了物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的期望。
黄有方认为,要想让这样一项赛事走向海外,教指委首先应该做好服务型角色,做好赛事的后勤保障工作。譬如说,赛事要想实现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沟通问题,其次还要考虑到各国教学方式、人文风俗不同等各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细节问题是赛事走向海外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培训部工作人员还引导记者采访了英国格拉斯哥卡里多尼亚大学副校长、教授John Wilson。据John Wilson介绍,格拉斯哥GCU供应链管理学士硕士学位课程为六年制课程,第一年为大专学习,第二年为英语课程准备,第三年加入相关教学准备内容,第四年为专升本学位课程,第五年为硕士课程(英国硕士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授课式硕士研究生,一类为研究式硕士课程,前者学制为一年),第六年工作或博士深造。为了更好地让中国学生融入到英国文化环境中,该校在分班的过程中会把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混合在一块儿分班,而不是把中国学生单独分在一个班中。另外针对在校毕业生,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会帮助学生设计简历、进行面试技巧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国物流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走向海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已经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办法。例如,建立中国高等院校物流购机合作联盟,搞好后勤服务保障,推介典型案例,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等。高等物流教育国际合作是一个长期工程,搞好国际合作对于提升我国高等物流教育教学质量、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良好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国高等物流教育将迈向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