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全球物流产业发展影响高校物流教育
来源:logistics    作者: 阅读:594 日期:2014-08-19
 
 
南开大学校长助理、教指委副主任 刘秉镰

  高校物流专业国际合作与物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欧美国家在经济危机之后提出了“再制造化”的概念,美国借助页岩气优势,把炼铝产业收回国内,廉价能源树立了美国制造业优势地位,价值链和产业链也发生了重组;另一方面,还面临着以东盟国家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制造业的压力。现代物流如何为我国制造业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是我们当前重点研究的课题。现代物流必须发挥对外贸、投资、消费、制造业等的拉动作用。

  全球物流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印、东盟地区有31亿消费人口,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物流市场份额持续从北美、欧洲向亚太和拉美地区转移。中国又是亚太地区物流市场的中心,从世界港口分布来看,10大集装箱港口中7个位于中国,上海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4.2万亿美元。全球物流产业布局在向亚太地区转移,在逐渐向中国集中,这种物流产业布局形势要求中国高校物流教育必须具备国际化眼光,人才培养要走国际化合作之路。有位教授曾谈到,中国需要7万个高级国际化物流人才,但中国的高校只能培养出来5000个这样的人才,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中国2000所大学应该可以培养大部分国际型高级物流人才。

  全球化问题是目前全世界大部分高校都在讨论和持续关注的问题,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给哥大的所有师生、员工和校友包括关心哥伦比亚大学的各界人士写了一封信,让大家来讨论什么叫全球型大学,讨论建设国际型大学的战略、途径和体系。世界一流大学都在讨论国际化问题,而我国的大学要想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也必将成为大学建设的题中之义。欧美国家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已经走在前面,包括研究、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体系。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大学的赶超战略是非常成功的,日韩大学非常注重大学国际化目标的规划和实施。在中国,从1978年到1983年,中国大学逐渐恢复公派留学制度,1984年到2000年,中国大学的国际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包括改进公派留学制度、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等。2001年之后,中国大学的国际化进入到不断深化的阶段,与国外大学开展学历学位的互认工作,国际化理念不断改进,主动输出人才,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到中国办学。

  国外高校的物流专业具备如下办学特点。其一,发展早,这取决于其工业化发展水平高,美国的物流概念(logistics)是从军工转移到商业上的,变成了企业的核心管理技术,我们称之为第三利润源,在中国,1982年才由北京物资学院的王之泰教授引进了美国第一本物流学科方面的书籍,而中国高校物流教育是从2000年之后全面展开的;其二,科研水平高,当前物流学科中关于中国的课题越来越多,但核心话语权仍然在欧美,提升我国物流学科科研水平,是该领域专家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