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物流职教更需 “接地气”
“过去,职业学校对毕业生的定位是穿一身蓝工作服的产业工人;现在,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能人才。”11月6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直言: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伴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物流类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遍地开花,此类职业
院校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即为物流企业培养熟练的产业工人,物流类岗位大部分为基础性操作岗位,就业者只需熟练掌握一技之长即可。诸如报关员,牢记报关流程和报关知识,通过报关员统一资格考试后,即可持证上岗。
在未来,情况或许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新技术并非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是取代了原来的很多岗位,该报大胆预言,20年后英国三分之一的工作或将被机器人取代,涉及物流行业的货运代理人、操作工人也在其中。
在全国职业
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有专家指出,经济增长的动力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一线劳动者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职校要提升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类产业工人的直接吸纳者,在新形势下,其对产业工人提出的新要求则给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作用。此前,笔者在采访某汽车物流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时了解到,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企业对产业工人提出的基本要求,但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如果工人具备创新意识,则会成为企业的香饽饽。当时,这位管理人员介绍了拖拉机甩挂运输和新的仓库货架摆放方法等由基层员工提出的创新举措,此类创新举措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加速普及和信息化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譬如说,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会在取缔一部分传统物流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增加一批新的就业岗位。笔者在接触部分物流企业时了解到,具备信息化知识的人员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另外,在实践操作环节中,能够迅速掌握新技术应用的工人,更容易在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国物流产业亟待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具备创新意识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线工人将更“接地气”,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也更能为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不难看出,职业
院校作为一线工人的主要来源地,其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如今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