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依托实验室 “七位一体”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669 日期:2014-11-18
 

图为:北京物资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环境实景图

    物流实验室是承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在高等教育职能不断变化的今天,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物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以高职、中职、应用型本科等为主的高等院校对实验室建设大多投以重资,购置了大量的物流装备和软件,形成了重资产型的实验室架构。但是由于专业人数有限,实验室教学内容单一,并不能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投入回报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对实验室建设有新的建设理念,扩展实验室的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形成综合型的服务平台。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实验室为依托,构建以“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经历+经验+资质”为核心的、七位一体递进式教学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塑造能够胜任未来专业工作的人才,重点着力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融合为导向,提出面向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知识的培养是目前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知识的传输途径较多,网络学习等新型学习形式的出现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新的知识获取的认知渠道。技能的培训需要有一定的环境,特别是实操的技能,需要具备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展开,目前实验室提供的实景式操作环境为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需要解决工程问题,这需要配合教学过程,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来培养,通过设定具体的工程技术背景环境,结合实验室进行开展。在这些环节中,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会逐渐的培养,其中也包括一些软素质,表现在对工作的负责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形成未来参与工作的独特品质。

  而目前困扰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经历+经验”,也就是将实验室的学习过程与企业需求相对应,摆脱“花拳绣腿”不接地气的形象,形成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对接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依托实景式教学环境,开展开放性的“与企业对接的情境式”教学活动,教师在具体设计实验过程时,应首先分析应用背景,然后通过实际企业工程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等环节,完成与企业实际问题的对接。

  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实验教学的“工程环境真实感”和“工程任务实际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以此平台为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引入了大量讨论式、参与式、团队式等“与企业对接的情境式”教学方法,将实验室教学、课堂教学、企业情境融合地统筹考虑。教学过程中重视以实验前理论教学准备为基础、以实验课程教学为提升、以实验后结合企业情境实践创新应用为促进,将实验教学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全渠道对接。

  以开展的叉车应用实验教学为例,叉车的应用及使用知识会较快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工程技术人员对叉车的驾驶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高等院校立足于培养对叉车调度管理以及基于叉车的物流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明确了培养的层次后,在传授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以叉车的实际规划设计为背景展开,通过测量各项关键技术参数,评估技术需求后给出较为全面的方案。在设定的实验室范围内,对多任务进行模拟调度,并积极探索相关的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同时开展基于标准工时的测定和核算,基于不同的管理思想确定作业的标准化时间。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与企业同步的应用环节,为了实现资源互动,可以通过可视化案例的方式展示不同企业的应用实际,为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在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竞赛的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比,形成方案的对比分析。在这种复合式的教学环境中以及多形式的教学资料辅助下,可以形成学生工程技术学习的生态圈,真正获得“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经历+经验”的综合效果。

  对于目前的专家人才资质问题,国家正在不断地出台政策减少审批权限的约束。为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首先应该树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理念,形成“学校+社会”的双核模式。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的叉车资格考试,涉及到特种设备等的考核操作并不适合学校办理,但人员在获取证书后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操作现场管理,没有相应的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对于不满足于仅仅从事设备操作的人员需要设立复合型的资质认证方式,学校可以与社会培训相结合,设置在学校的规划可以开具的学习实践证明,形成资质的双认证,以便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认证需求,“作品+证书”未来将可能成为综合型工程技术人员的新资质标准。对这种模式的探索,也同样适合软件培训等环节中使用。

  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在原有扩展实验教学的内涵、强调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提出“来源于企业,再现企业,而又高于企业”的实验教学开发原则,不简单地照搬实际场景,而是进行二次升级和改造,形成利于教学开展的基础。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