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充分肯定和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必将为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利好。而作为职教体系的一个分支,物流职业教育也将因此得到更大发展。那么,物流职业教育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呢?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任豪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物流职业教育来说,下一步关键是加大落实力度,实质性地推进改革。
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惟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任豪祥认为,要想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要纠正认识偏差。“不是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到一线岗位工作就低人一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教育也是成才的重要途径。并且,职业教育也不是完完全全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只是人才发展的一个渠道。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分层次的。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是交叉的,学生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可以考取硕士、博士等学位。”
其次,加大政策支持。我国应该在一线技术岗位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提高、就业环境改善上给予政策支持。任豪祥建议,国家应当通过政策引导,使得一线技能和管理岗位薪酬待遇与其他管理岗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或持平,甚至在某些岗位上前者要高于后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愿意从事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
再者,强化行业作用。任豪祥指出,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脱节的问题,应进一步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他说,由于体制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形成了“两张皮”——教育归教育,用人归用人,学校不关心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企业则认为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更多是在闭门造车。加上很多职业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不了解,更是无法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学生。因此,应强化行业引领作用,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任豪祥表示,教育部提出,下一步要通过“双渠道”发展职业教育,即应用型本科和研究型本科,同时引导一批本科学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本科,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同传统的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一起形成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
而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任豪祥表示将通过“国家学分银行”来实现。在“国家学分银行”平台中,不同院校之间的学分是可以互认互转的,比如中职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大专或本科文凭。
“将来,行业和院校也要参与到‘国家学分银行’中。通过行业培训认证获得的积分,也能得到学校认可,积分达到一定程度,也可获得学校颁发的文凭,拿到学历证书。反之,学校的学生也可通过积分,拿到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他说。
据悉,在这方面,物流行业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探索。一方面,建立行业用人标准,将出台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标准。这是首部针对物流行业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标准,今后无论是院校人才培养,还是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资格认证等,都将依据这个标准进行。
另一方面,搭建物流行业“学分银行”。作为物流职业教育的主管单位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经开始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建立“学分银行”,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物流学院”。“将物流专业知识做成微课程,应用到行业培训和院校人才培养中,让更多的人将来可以更轻松地学习。并且,物流行业和院校的学分也是可以互认互转的。”任豪祥解释说。
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
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方面,任豪祥建议,可以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尤其是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
他介绍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每周学生固定只有1~2天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顶岗实习、培训。并且可以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进行讨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成为了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而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以学校为主,而是由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共同培养。企业招聘员工后并不马上安排工作,而需先经过定向培训。专业培训机构的教师负责具体的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工作,而企业则需提供学徒所需工作环境,企业管理和一线技能人员参与学徒培养过程。学徒通过学习,在经过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共同考核,通过后才能完成现代学徒制学习。
对于“双证书”制度,任豪祥表示,在国外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基本上都是行业推动而非政府。他认为,只有行业才更了解一线技能和管理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更能把握这些要求的变化,从而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改变和提升。所以,“双证书”制度能够使企业用人需要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趋向相一致,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尤为重要。
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打破过去传统的公办形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任豪祥感慨,实际上近些年,政府在鼓励社会化办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公办职业院校可以更加充分的享受国家政策支持,而民办则不然;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本身乱象丛生,制约了发展。据了解,一些民办职业院校借办学之名征了很多地,但真正用于职业教育本身的投入却不足,甚至有些学校根本达不到兴办职业教育的条件。
因此,他建议国家要加强监管。而首要的是营造公平的办学环境。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或者是其他所有制的职业院校,从政府层面应该一视同仁。只要是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条件的院校,不管是什么性质,都应当给予同样的政策扶持;而对于那些打着职业教育幌子,实际上发挥不了技能型人才培养作用的学校,要进行严肃处理。
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
任豪祥认为,有三个方面亟须政策支持:
一是提升一线技能和管理岗位人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通过职业教育成才;吸引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从事技能型岗位的工作。
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院校办学条件、规模和能力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他建议,中央财政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扶持,改善其发展环境和条件,从而提高该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充分利用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地区职业教育设施条件和教学资源。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地方财政实力雄厚,对职业教育投入较多,使得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教育规模都发展较好。但现在存在一个问题,一些东部地区中职院校虽然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优越,但苦于没有生源,导致优质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鼓励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开展全国性招生,同时吸纳更多中西部偏远地区学生到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以此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