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四方面抓紧落实职教改革任务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484 日期:2014-04-15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区域间差距以及同行业内部企业间差距均比较明显,人才需求结构呈现典型的多元化、多层次特点,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产业形式还占有较大比重,而负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控制、优化的高端人才比例不高。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定位是未来逐步地向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升,进一步提高国内物流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将发生改变,将由以往的“劳动力资源规模优势”向“高层次智力资源规模优势”转化,从而应对目前“人口红利”消失产生的危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我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物流产业人力资源需求,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回顾过往,上一发展阶段,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呈现典型的梯形结构,高端物流人才需求较少,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人才资源需求结构。随着产业发展,高端物流人才需求逐步提升,梯形需求结构逐步转化为三角形需求结构。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物流产业还不能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但高端物流专业人才比例会进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知识、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主力军,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相应的物流人才需求也会同步降低,人力资源需求逐步转化为椭圆形结构。

从目前我国的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已经成为学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目前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基本吻合。但是,为了适应下一阶段物流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调整学历人才培养比例的同时,也需要科学地调整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符合产业发展的未来需要。所以,李克强总理才会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谈职业教育,希望职业教育会获得更大的重视,更好地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定位要有很好的前瞻性,否则教育本身的“风险性”就比较高。因此,专业培养计划中人才培养定位,显得十分重要。特别对于很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属于典型的区域性辐射模式,人才培养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培养人才技能要有更好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能一味扩充知识面而不求深入。

二是注重学历教学和认证教育同步发展。目前认证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有十余个物流类认证教育项目,并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我国认证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同质化还比较严重,自身特色还不够明显,与物流产业岗位的匹配度不够。未来,可以和职业教育很好的融合,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历教育机构与认证教育机构的共赢。

三是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界的共识。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国际化背景,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力争把“大世界”带入“小校园”,建设“虚拟世界”,打造“国际化校园”,提升校园国际化水平,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引入国际化课程,建立开放式教学环境,打造一体化的教学平台等方式实现本土教学国家化,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背景。

四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面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方面的提升要求尤为迫切,也已经引起了院校的重视,并成为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学校需要在扩展实验教学内涵方面不断探索,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基于虚拟现实的新理念,建立“学校+社会”的大实验教学平台,改变传统的依赖学校单一主体的实验室建设模式,扩展传统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外延。学校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可以按照“来源于企业,再现企业,最后而又高于企业”的原则进行,实现教学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可以通过建立以“知识+技能+经历+经验+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六位一体递进式能力培养方式,强化实景式教学环境,开展开放性的“与企业对接的情境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