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校企合作“重形式、轻实效”亟待破解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650 日期:2014-06-06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学年的最后一学期,一般都要按规定参加学校指定企业的顶岗实习,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然而一些学生到了企业之后发现,不仅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而且工作时间偏长、待遇偏低……这些情况非常普遍,以至于社会上对于顶岗实习产生了诸多质疑,认为其更多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给学校教学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带来多大价值。这给顶岗实习蒙上层层阴影,甚至沦为媒体挖掘坏消息的“富矿”,一提到顶岗实习就是各种负面新闻,让顶岗实习背负了许多消极性的标签。

实际上,人们对于顶岗实习的种种质疑,归根结底与顶岗实习在落实时的质量或者效果不佳有关。而顶岗实习的“流于形式”,只是校企合作中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校企合作中,由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价值目标不一致,利益关系不协调,导致校企合作“重形式、轻内容”,“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难以收到实效。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校企的进一步深度合作,甚至影响到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如何让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持续下去,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等的“共赢”,是当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校热 企业冷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职业院校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总结了不少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合作发展至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传统的校企合作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和企业合作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少,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物流业务不熟练,不符合物流企业需要,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这就导致在合作中,学校既没有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也没有很好地对企业进行服务,而企业既没有完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也没有选到合适的人才。可以说,现在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发挥应有的作用。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文振华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大量学生进入企业,本身就会给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校企合作非但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企业肯定会权衡是否值得。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倒贴”一次两次可以,但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就出现了在校企合作中“一头热一头冷”——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

20140606物流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训中心建设mj.gif

事实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在学校看来,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完成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及学校各种评估的需要,因此,合作项目形式单一,多是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正如文振华所说,大量学生进入企业,本身就会给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样就没有很好地顾及到企业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从而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态度冷淡的局面。

而对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仅仅是把校企合作当成是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途径,并且大都“只选不育”,没有将学生纳入企业人才建设体系当中,认为这是院校的事,因此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热情和支持力度都不够。

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中从合同的签订到后续的管理等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表面化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许多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多数是靠与企业拉关系、靠面子得来的,因此,接收的企业也多是无偿提供“服务”,这就导致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并不太严谨,多以实质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内容也多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而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约束双方责权、如何操作与实施等具体条款不够重视。如此,一方面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因为在企业看来,只要签了合作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而合作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大家各取所需。

学校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物流企业实习,只要接收实习,不管是什么规模、类型的物流企业均可,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既缺乏对实习企业的选择和对实习的内容的设计等,也不重视对实习过程的监控,更没有派出高水平教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这种实习对于学生也缺乏约束力,学生实习完成之后,学校也无法保证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这些都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化。

矛盾多 调和难

“现在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多主体形成的合作,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不同,要想达到多赢的目的,必须要考虑如何才能满足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文振华说。而现实的情况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兴奋点均没有放在共赢和互相帮助、促进发展上,尚未形成良性合作机制,因此不能实现共赢。不仅如此,恰恰是利益诉求点不同,目标不一致,导致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产生了诸多分歧和矛盾,有些甚至很难调和。

招商物流北京公司总经理助理王荣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校企合作之所以最终沦为形式,就是因为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学校要的是名,要的是有多少个合作伙伴,开会的时候有多人能来捧场,每年申报多少项目,写方案的时候后面列举多少资源……而对于企业来讲,要的是利益,要么你的学生能够成为我的员工,要么借助你的教学资源、智力资源帮助企业改善业务流程、提高科研能力。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学校往往并不了解,或者说没有重视企业的需求,换句话说,学校不知道甚至是不关心企业能得到什么,以及企业的付出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20140606有不少院校尝试将实训基地直接建在企业mj.gif

王荣告诉记者,目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个月至少要花1000多元,而这些钱相对于企业付出的成本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但即便如此,很多学校还很不愿意出这笔钱。在没有或者少量支付实习费用的情况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将难以保证。

学校一方面无法保证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承担实习费用,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事实上,在学生到顶岗实习的一年时间里,学校已经跟学生收了学费,但他们却不愿意,或者只愿意给企业补贴很少的经费用于学生的顶岗实习,而只是把学生往企业一丢,基本就不管了。但作为企业来讲,在接手学生之后,还需要做非常多具体的事情,这些都是有成本付出的。并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之后,可能50个学生中,只有10个人合格,但这10个人里面又有多少能留在企业也无法保证。这样,企业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却得不到回报,还会有什么动力继续校企合作呢?”王荣说,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一般都是接收关系好的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并且企业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就是把学生当作一般员工用,能留下的就留下。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往往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说企业把自己当成廉价劳动力,而企业也没能得到想要的人才。“事实上,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王荣坦言。

除了校企双方,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真正的执行者,他们的利益诉求往往更容易被忽略,从而使得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与学校、企业之间产生了矛盾。“学校忽略学生感受,但实际上,学生才是校企合作的最终落实者,如果学生对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校外学习不认可、不配合,学习效果很难保证,这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王荣强调。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在前不久的一个校企合作项目中,上海一所学校的学生被安排到招商物流北京公司位于通州的物流基地参加实训。一些学生来之前害怕实习条件艰苦,不愿意来,与校方发生冲突,后来在校方的“高压”之下被迫接受。然而由于是带着抵触情绪来的,一些学生在到基地后,对住宿条件等百般挑剔,上课时也情绪低落,缺乏主动。后来经过招商物流北京公司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的充分沟通,加上几堂课下来,学生们感到确实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慢慢缓和了下来,最终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像这种学生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在顶岗实习中经常发生,关键是学校和企业是否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他们充分沟通,积极为他们着想。在这方面,文振华颇有心得。他告诉记者,为了确保顶岗实习取得实效,学校在倒数第二个学期末,也就是每年12月初,就会召开供需见面会,每年都有几百家企业到学校挑选人才。经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之后,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就到选定的企业开始顶岗实习。这样,对于企业来说,选定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会根据学生所选岗位,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实习内容,并给学生发实习工资。同时,还会安排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实习,让企业能够真正选择到合适的人才,深受企业欢迎。“这样的顶岗实习,就不会流于形式。因为学生有压力,企业也有压力,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把学生培养好了,将来就是企业员工。企业本身就有培训新员工的责任和义务,现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加有利于企业选用和培养人才。”文振华说。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