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痼疾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475 日期:2014-06-06

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物流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同时,越来越多的院校,包括高职、中职院校开始招收、培养,并向社会输送物流专业人才。但这一供求关系的协调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供求不能适应、不相匹配的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的满足行业需求,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在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有效实现人职匹配。

这些矛盾问题的产生反映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主要有本科高校、高职高专类院校、中等职业技术类院校,培养层次涵盖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中专生。然而,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因而导致物流专业教育的趋同化现象。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物流专业往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当然,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不足与大部分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直接相关,没有现实的物流相关实习实训场所,物流专业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物流专业缺乏学科带头人,尤其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这直接影响到物流专业的教学效果。

四、专业教材建设滞后。随着我国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物流专业教材的编写略显滞后,大部分教材的编写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技能的介绍,而且大多教材知识体系老化,还停留在对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的介绍,缺乏对新兴物流运作模式的引进,从而使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影响物流专业教学效果。

五、供需双方联动不足。人才培养缺乏与行业、企业的互动融合。人才最终要进入行业、企业,为行业、企业所用。然而,很多学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闭门造车”,根本没有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企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不能满足企业所需。

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物流行业的背景下,不断增加的物流人才需求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对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