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郭肇明
新时期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如何构建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物联”)作为物流行业协会, 在推进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 充分发挥了协会组织在行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郭肇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全面回顾了过去十年中物联在助推物流职教发展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绩。同时,其也向记者介绍了中物联在促进物流职教发展过程中所克服的种种困难,以及面对未来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推动物流职教的发展。
记者:在推动物流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中物联是如何进行自身定位的?发挥了哪些作用?
郭肇明:中物联于2001年启动了物流与采购人才战略工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在探索构建中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记者:十年来,中物联在推动我国物流行业人才发展上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收获了哪些显著成果?
郭肇明:近年来,中物联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在企业和院校的积极参与下,在推动我国物流行业人才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突出,亮点很多,可重点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是开展人才需求课题研究。为全面了解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及时反映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状况,2007年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了《中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报告》,对当时的物流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中物联在2012年初专门成立了我国物流人才需求课题研究组,课题将对我国物流产业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需求预测,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开展《物流行业职业标准》制定工作。为了指导企业用人实践、引领院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作,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中物联经过两年的准备提出了草案,并由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11月立项。目前,项目编制工作正在积极向前推进。此次标准的制定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尤其是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制定职业标准的理念、框架等,使我们的项目具备国际水准。未来,中物联还有很多工作将围绕物流行业职业标准开展,包括教学标准、课程开发、教学认证一体化等。
三是完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2006年中职教指委完成中职物流服务于管理专业建设指导方案。2012年为应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制订全国性的教学标准的统一部署,中物联与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组织专家编写《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标准》。目前,该标准已作为首批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向社会发布,该标准将对中职物流专业建设和人才质量的提升规范教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使专业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四是开展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的修订和调整工作。目前,教育部启动了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的修订和调整工作,为使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中物联与物流行指委积极组织专家,开展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的修订和调整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物流专业没有专业类,设在工商管理下面,这与物流产业发展极不相称,不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工作。本次目录的修订和调整工作是高职物流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于促进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中物联联合物流行指委积极建议将物流专业类列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目前教育部已发文向社会征求意见。
五是成功组织全国中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2010年开始,中物联每年组织开展全国中等职业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在竞赛的组织工作中体现三个特点:一是竞赛方案贴近企业实践,并与学校的骨干课程紧密联系;二是行业专家与院校专家共同设计竞赛方案,由企业专家担任评委,认真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三是积极推动大赛的国际化,德国、英国等职教强国纷纷派代表与国内选手同场竞技,切磋技艺,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使大赛起到展示技能、交流经验和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充分展现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和企业院校广泛参与的局面,得到教育部、行业企业和全国中职学校的高度认可。
六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10年开始,中物联和行指委每年组织物流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进行两次拓展培训工作,以增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2007~2013年,先后组织200多名企业和院校专家赴德国、英国培训考察,并取得丰富成果,对国内物流职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2年11月,中物联与行指委还共同举办了物流教师信息化大赛,搭建了全国院校物流教师队伍同台竞技的平台,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技能和教学水平。七是配合院校开展“双证书”建设工作。按照教育部“双证”的要求,中物联发挥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优势,推动职业院校和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深度融合,推进物流师职业资格认
七是配合院校开展“双证书”建设工作。按照教育部“双证”的要求,中物联发挥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优势,推动职业院校和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深度融合,推进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物流员级别智能化考试认证工作。目前,在全国设立了近百个智能化考试中心,有效地支撑了院校开展“双证书”建设工作,达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目的。
八是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评选活动。“基地”评选工作将更好地发挥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物流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而每年组织一次职业院校教学研讨会、校企对话等大型活动,搭建院校间、院校与企业间交流平台,交流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共同提高了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九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深入了解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5月和2013年7月,中物联和行指委两次组织中职院校校长和专业带头人去德国进行考察和学习。2012年上半年,中物联和行指委邀请到德国、英国的选手来华观摩参加全国中职物流技能大赛,不仅搭建起国内外职业院校相互磋商和展示交流的平台,也充分贯彻了教育部对大赛“走出去”的改革思路。2012年10月,邀请来自德国和英国的职教专家参加了在合肥召开的全国物流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双方围绕未来可合作领域及如何借鉴英国“学徒制”、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今后中英、中德在课程引进、师资培养、技能竞赛和合作办学等领域的合作打下基础。2013年4月,中物联和物流行指委组团赴英国交流考察,并就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及课程学分体系框架、比较研究和合作办学进行交流探讨,并与英国物流技能协会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的有关工作内容,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师资培训与合作办学等工作正在快速推进。
记者:在工作开展中,中物联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郭肇明:物流职业教育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推进物流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企业用人标准和院校培养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教学和课程开发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教学手段落后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学质量评估缺失问题、国际化视野不广问题、中高职发展结构性失调问题、中高职衔接不协调问题、校企合作对接中的问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中物联多年来积极呼吁政府、行业企业及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给出具体建议: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权、利,调动行业组织、企业的积极性;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中高职衔接应重点在于课程的衔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另外,目前各地中职学校仍然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国家要重视提高一线技能型岗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改善一线岗位技能人员工作条件,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鼓励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关心并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去。
记者:校企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面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中物联做了哪些努力?
郭肇明: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用人的参与,要积极引导优势企业融入物流职业教育。中物联为行业和院校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每年举办产教对接和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校企合作的经验,推动建立物流产教集团,宣传企业办学的成功做法,促进和创新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我们要吸取以往的教训,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导优势企业融入物流职业教育,按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去培养人才:一是宣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物流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全国物流行业领域推动并鼓励物流企业办学,与院校合作组建产教集团,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中去;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三是搭建校企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记者: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推动物流职教发展?
郭肇明:今后一个时期的物流人才培养工作,将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要求,不断创新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和机制。在继续做好以上各项延续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物流企业、行业协会资源,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和完成行业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物流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政策指导,加大投入,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物流行业企业参与物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发改委、财政部继续加大投入,支持校企共建职教集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二是创新行业指导工作机制,适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设立职业教育对接机构,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制定相关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指导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三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继续与各国行业组织和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加强在标准制定、课程引进、项目合作、师资培训和合作办学等领域合作。
四是制定《国家物流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导并规范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兼顾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鼓励企业加大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上投入,依托物流职业院校的全国网络、师资、教学和实训在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面向职业、面向人人、面向终生的继续教育体系。
记者:在构建现代物流职教体系方面,特别是推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搭建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方面,中物联有哪些计划和措施?
郭肇明:中物联将探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物流职教体系。
为搭建服务于社会、行业、企业和院校,面向人人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衔接的终身学习平台,国家开放大学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去年合作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物流学院 (以下简称 “学院”)。学院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办学优势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教育培训体系及行业资源,探索创新合作办学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面向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中专、专科、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引入职业资格、学习单元和学分,并通过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有效衔接。
此外,学院的成立,对创新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立交桥”,完善学生升学制度,拓宽学生继续学习渠道,加快构建现代物流职教体系,提高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文化和职业素质,提升行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