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对北京物资学院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的思考
来源:第一物流网    作者: 阅读:921 日期:2015-09-11
       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融聚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传承、创新、突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特色明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前行,拥有了深厚的行业积淀,同时也遭遇了一些坎坷,但是今天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物流提升为国家战略支撑性产业,物流成为政府、社会、企业以及百姓关注的焦点。国家层面上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都将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带动下,商务服务模式加速重构,快递等载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物流产业的关注今非昔比。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国家、社会、企业、民众对相关高等院校的关切,北京物资学院也得到了多方更多的关注,可谓占尽天时。

  其二,北京物资学院地处通州,有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历史上就有大运河飘来了北京城的说法,通州是当之无愧的物流枢纽,物流产业成为区域繁荣的基础。历史翻过了以往的一页,今天这里又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契机,区域物流产业将再次被重构,学校“区域+产业”的优势尽显,可谓占尽地利。

  其三,一个学校的发展终会归结为人的发展,学校通过开放办学策略的实施,包括与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在内的五大部门的合作开启,对内提升整合、对外开放融合,以及以“一来二去”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实施,提升了学校的声誉。目前以学校为核心,已经集合了一大批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培养了一大批物流产业的新生力量,在各个区域、各个层面,学校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人力资源积淀,形成了国内顶尖的物流人脉圈,可谓占尽人和。

  在发展的大好机遇面前,学校审时度势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并将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智慧物流技术研究院、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联盟、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一系列机构并入研究院;同时在通州区内成立了拥有近50亩土地资源的现代物流创新园,并在外部与包括南通市、山东省科技厅等合作成立了“华东研究院”“南方研究院”“北方农业物流研究院”等机构,形成了“实体+机构+网络”的平台型资源布局模式。

       破解思维、体制、技术之困

  研究院的发展需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因此就应有更高的战略定位,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影响作用,笔者认为,未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在思想认识上,应进一步深入落实开放式办学的理念。目前,北京物资学院在物流行业内已经具备较强的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但是产业规模巨大、区域覆盖范围广泛、需求的层次和内容复杂多样,单纯地由一个学校、一个机构就能满足项目全需求的情况在不断地转变。封闭条件下,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发挥将受到体制的一些约束,特别是表现在科研服务活动与现有的教学工作安排、评价考核等方面具有的冲突。因此,学校发展要想获得质的飞跃、保持领先地位,就需要打破学校“无形之墙”的困扰,将自己的资源按照市场需求方式进行进一步整合。

  综合考虑院校的特点,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之上,可以立足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综合型服务枢纽”主导者,在将自身资源融入到这一服务枢纽中的前提下,尽量将外部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接入,使外部的需求第一时间反馈至这一“枢纽”,由其进行资源的组织,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军角色,在资源的匹配组织上,秉承“公平、开放、共享、共赢”的策略,尽量将自身的资源融入这一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为外部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共赢。

  未来要想实现这一战略思想,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以研究院为基础,将自身建设转变成为物流领域中物流资源的整合者和引导者,重点建设包括国内领先的软硬件产学研基础支撑平台,物流大数据资讯平台,人力资源交互平台,国际化交流平台,物流产品技术的展示、交易、示范、合作研发平台,物流标准认证的聚集平台和产业链示范平台等在内的七大平台。

  首先是建立国内领先的软硬件产学研基础支撑平台。经过长期建设,学校已经具备了大量的物流类设施、设备与软件等优质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中包括国内第一个物流类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资源。目前需要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从资源管理上进一步实现整合、开放,面向社会服务,在整体规模投入的基础上,降低服务成本,形成巨大吸引力,并注重持续建设,进一步保持该类平台的前瞻性和代表性。

  物流大数据资讯平台侧重将物流领域的技术资料、统计数据等多种类型的物流行业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存储,形成真正的行业数据库,提供借阅。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加工和研究,定期发布包括“物流技术年度发展报告”等在内一系列的服务类报告,以此为基础,汇通外部资源共同迎接下一步数据时代到来的挑战。

  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国内公认的、业界领先的物流专业人力资源培养平台,但是,学校自身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足,包括教师、校友以及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家等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可以通过构建深层次交流平台的方式,在做好原有培训业务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扩展劳动派遣、智力输出等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交流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作为未来集聚人气、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同时,多层次的人才利用模式,也将为目前以教学职能为主的学校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世界级大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外的物流资源全方位交互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和必然趋势,因此,建设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搭建连接国内外的联系纽带势在必行。如果能够借力于学校已有的良好基础,构建包括学校之间、人员之间、产业之间对接等在内的合作窗口,将会极大地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未来以物流产品、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产业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由于目前学校的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主导全产业链的研发,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集成优势,可以考虑作为基础平台,重点从事相关的展示、交易、示范、合作研发的服务工作,为构建完整的技术产业链提供基础支撑要素,为教师合作寻找机会,并力求在局部形成研究优势。

  未来以物流标准和资质认证等为代表的产业类技术服务需求会进一步地提升,学校资源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立足于构建相关资源的聚集平台,形成服务中心,提供集成、交互式的增值服务。

  以现有的创新园等资源为基础,以上述六个平台为支撑,可以选取典型的切入点,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应用示范,发挥辐射效应,特别要重视先进技术,特别是以智慧物流技术为代表的示范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上述诸多平台的构建在形式上要多样,不能局限于一定是实体的物理平台,借助于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充分利用网站、联盟、论坛、刊物等多种方式融合,借助多种力量构建相关平台,其中充分发挥学校互通互联的核心作用,不力求大包大揽,而是在平台合作中寻求自身发展机遇,注重发挥核心的引导作用,实现自身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在提升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外部关注,进一步塑造学校的品牌,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好带动和示范作用的特色型道路,对探索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系北京物资学院)

本文同期刊载于9月11日《现代物流报》第A6版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