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为重要工业粮食,在中国的能源和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这种庞大的产业体系背后,中国的煤炭工业和国外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处于相对落后水平。也正因为如此,煤炭行业才成了安全事故频发的重灾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宁得入门汉,不嫁矿工郎的俗语。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减人、增效成了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智能化将很好的承担这个重任。按照《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要求,到2030年中国煤炭将实现智能化开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煤机产业智能化将被提上日程。
凭风跃起正当时
在笔者看来,未来一个时期内,煤炭和煤机产业将会掀起一轮“以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绿色化”为特征新工业化革命。在这个过程中,煤炭产业链企业要坚持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理念创新、模式转变、动力转换,深入研究煤炭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思路、方法和途径,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
这个时候,记者工业机器人的力量实现开采无人化是个不错的选择。
举个简单例子,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团队研发的机器人钻井技术就是煤炭行业智能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在葛校长看来,当前我国煤矿的平均深度高于其他国家,煤炭绿色开采面临高伤亡、高损害、高排放的重点问题,而煤炭绿色开采的要求则是零伤亡、零损害、零排放,我们亟须要机器人代替人工开采,将开采率和无伤亡率提上去。
天下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依托机器人钻井技术实现煤炭行业开采场景智能化,进而推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确实值得我们的众多煤炭企业去尝试。只是,在到达成功的重点之前,企业依然要翻过三座大山。这就是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控制是煤炭智能化开采的三要素。如果无法实现上述目标,那么煤炭行业智能化之旅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笔者了解,现在的采煤机类似于流程式作业机器人,步骤之间衔接不到位、流程出现纰漏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独立采煤机则是一种及开采和水流切割为一体的机器人,势必成为一种开发趋势。同时,地理空间服务技术、互联网技术、CT扫描技术、VR技术必须结合矿山的实际操作,打造具有透视功能的“互联网+矿山”型地貌探测,对煤层进行真实反演,实现断层、陷落柱、矿井水、瓦斯等致灾因素提前进行感知预测。
另一方面,还要实现煤炭精运。精运就是通过管道把精煤提升到地面。通过未来努力,轨道建设以及人员通道必须建成一个有机系统,井下运输和电机车运输全部无人驾驶,好比陆路的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一样,自动导航、自动运输。煤矿地下气化机器人是煤炭生产的革命性变化,使采煤变成采气,不再是烧煤发电,而是烧气发电。
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煤炭产业链企业要想迈入智能时代,企业自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一种必然。当前,煤炭产业链企业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不够,这使得智能化很难再煤炭产业中发挥裂变性改革效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相关煤机企业必须强化相关智能化原件研发,为中国煤炭行业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由此可见,促使煤机转型发展还是“任重而道远”,另外笔者认为机器人作为高端产品,对中小企业发展负担较为繁重,对于低谷中的煤炭行业实现煤矿智能化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作为清洁能源当道的今天,煤机借助机器人产业结核试图翻身,虽然在设备到作业上省去不少人利力将成未来煤炭发展的新一亮点,但成本还是较大。并且煤炭开采越来越受到国家保护,煤机设备的使用肯定会下降。建议从根本上,还是要面向清洁能源发力,加快煤炭气化、清洁煤炭、煤炭水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面临的窘境。不过,从“机器人”代替人力劳动角度来说,这些试点企业取得的智能化尝试是我国智能制造路上的一大新突破,也是机器人作业进军煤炭开采行业迈出的重要一大步。
本文同期刊载于1月30日《现代物流报》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