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用车 > 客车 >
激辩“十三五”:中国品牌的深层隐忧与战略反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阅读:800 日期:2016-05-11
  4月26日,北京车展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一再重申,“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品牌汽车发展的最好机会。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结束了高速发展阶段,合资品牌增速减缓甚至出现下滑,中国品牌迅速崛起,社会资源逐渐向优秀的自主品牌集中,有的自主车企的实力已经完全可以与合资品牌竞争。

  董扬告诉记者,中国品牌汽车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他认为,“十三五”将会是我国汽车技术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政府会更加重视汽车对经济增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消费者更加成熟,不再只是盲目崇拜外国品牌。

  同时,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模式将一改从前单打独斗的方式。未来,车企在“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兴建产业园区。中国车企“抱团出海”的方式越来越多。

  “实践已充分证明,如果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做后盾,任何巨头,即使在规模上已经是庞然大物,也有可能轰然倒塌。我们必须另辟蹊径,通过创新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国际化的经营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

  自主乘用车市占率还在降

  从去年开始,在SUV车型的带动下,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续增长,但这无法掩盖自主品牌增长背后的隐忧。“一旦汽车行业出现增长降低,或者在某一时段的竞争加剧时,自主品牌竞争力将迅速下降,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说。

  在朱华荣看来,在真正白热化竞争的领域里,自主乘用车的市占率其实是下降的。“这并不是说自主品牌越来越差,而是相对竞争力越来越弱。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竞争到一段时间后,现在自主品牌高速增长的SUV、MPV的竞争力也会减弱。”

  数据显示,目前自主品牌产品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市场,10万元以上的市场占比不足10%,并没有占据主流。此外,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差价的绝对成本差异并不大,这需要一个企业有持续盈利能力。

  据悉,在乘用车领域,有近60%市场份额仍然被合资品牌占据,自主品牌车型在销量前100名中所占比例不足三分之一。现阶段,自主品牌还未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汽车是一个全球竞争的产业,只有做世界一流才不会被淘汰,做中国一流一定会被淘汰,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合作,摒弃互相诋毁的做法。”朱华荣说。

  之前,吉利和长安汽车已经在油电混动技术上展开合作。在此次论坛上,吉利集团总裁安聪慧再次发出合作邀请。

  “自主品牌的竞争对手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国外品牌,所以自主车企间只有联合起来互助互利,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安聪慧说,在合作的背景下,自主品牌唯有坚持正向开发,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才会有长足发展。

  合作共赢才有发展空间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信心满满,他认为自主品牌汽车机会很大,未来有希望占据市场主流。

  “五到十年之内,自主品牌出现一到三个世界级品牌完全有可能,所以现阶段还是自主品牌的全面提升期,自主彼此之间要互相合作,减少攻击,哪怕是无意识的诋毁。”吴松说。

  据了解,目前为了与自主品牌抢市场,多数合资车企都推出了减配车型,这实际上为自主品牌在市场竞争创造了机会。华晨汽车集团副总裁刘同富透露,由于华晨自主车型市场竞争力较弱,所以目前华晨将部分精力投入到二手车、汽车租赁、汽车金融等后市场领域布局。

  “汽车企业需要协同创新,攻克一些关键技术,国家的政策法规越来越严,所以企业产品一定要不断升级改造,加大投入,这样自主品牌才能在智能制造2025的战略下不断发展。”刘同富说。

  被汽车业内称作“野蛮人”的互联网造车军团,也在此次论坛上抛出橄榄枝。蔚来汽车董事长、易车网CEO李斌呼吁,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要互相联合,实现资源共享。

  在李斌看来,虽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居于世界前列,但这是在补贴政策的催化下实现。“每一款车平均下来仅卖出几百辆,几百款车瓜分这个市场,长期来看,市场难以维系。如果政策一旦取消,市场热度或将不复存在。”

  为了抓住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大好势头,李斌也希望自主车企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应加深合作。“在先进技术和创新供应链方面,大家完全可以共享研发成本和规模化优势;在制造领域,电动汽车虽然会有和当前汽车制造不一样的工艺,但我们希望今后能出现更多类似蔚来与江淮的合作模式,带动自主车企的智能化发展。”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