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 王成林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为发展物流产业提供最重要的基础。2012年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同比增长11.4%。
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和先导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逐渐下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依然偏高,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必要性。
贸易模式影响物流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加大,进一步地融入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总量大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长,其中进料加工贸易额比重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对物流产业的需求量较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3年6月进出口商品贸易累计总值为1997.7亿美元,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为562.6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8.1%,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虽已跃居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大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有待提升。在目前的对外贸易模式中,中国公司在进口中必须支付高价,在出口时必须接受低价,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对外部门没有强大的跨国公司。因为没有中国的品牌、技术和遍布全球的销售或采购渠道,国际分工在价值链的底端,与之对应中国的物流产业在全球的地位也难以提高,利润率得不到保证。
因此,应树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国家物流服务主权理念,同时提升“国家的物流核心竞争力”,保护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中国公司在未来应该努力对全球供应链具有一定的控制力,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掌握物流产业资源的配置和获利权利。
另外,国内贸易的最大特点体现在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物流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近年,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带动物流业快速崛起,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万亿元。新一轮的国内贸易平台经济优势凸显,新的业态还在不断地推动物流的发展。移动商务需求大量增加,必将对塑造未来的物流发展模式和物流产业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中国的物流处于转型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化解风险,抓住机遇是国内物流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物流人才培养可谓重中之重
当前,国际化的经济形式、国际化的人才市场已经形成,外部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快,“质”与“量”的冲突日益显现。中国的产业定位未来必须逐步地向物流产业的价值链顶端提升,人才需求结构必须改变;中国产业的出路是“人力优势”规模优势必须快速向“智力优势”规模优势转化,应对“人力红利”危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物流教育的主导方向。
产业教育需要多方面的融合,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并行,未来需要扩大到海外的范畴;“校产集团”等新形势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需形成“政产学研用”共赢的局面。“与时俱进、随机而动”是产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国际教育、比较教育、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界教育、跨国教育、无国界教育等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模式不断涌现。把“大世界”带入“小校园”,建设成为“虚拟世界”,提升校园国际化,打造“国际化校园”;以符合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视野为主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需形成实验教学中心“适应新形势、形成大平台、构建大团队、实现大转变”的建设理念;实验教学中心要在原有扩展实验教学的内涵、强调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提出“来源于企业,再现出企业,而又高于企业”的实验教学设计原则;要以“知识+技能+经历+经验+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六位一体递进式能力培养方式,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北京物资学院依托实景式教学环境,开展开放性的“与企业对接的情境式”教学活动,进行“实操+探讨+提炼+拓展”为基础的四段式探究式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生参与获得专利七项,学生在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上五次获奖,学校获得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