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依托优势资源构建高校特色产业服务体系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642 日期:2014-09-12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1980年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学校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高端平台,在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全面做好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出了以机构建设为龙头,以多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全渠道建设为保障,以网络化资源构建为拓展的工作模式并加以推广。

  首先,创新顶层设计,以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机构建设为契机,构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新架构。

  以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建设为龙头,构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外服务的窗口。学校与时俱进,2012年6月在分析目前高等院校社会职能转变以及面临发展机遇期的外部环境下,改变学校现有组织结构,集中优势资源,在国内物流领域率先设立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这一服务平台,为学校科研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学校将对外联络、沟通、服务职能也一并转入产业研究院,成为学校发挥对外社会服务功能的主渠道,并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应。

  依托产业研究院构建物流产业服务的“立交桥”,打通学校与社会交流渠道不畅的瓶颈,为教师开展产业合作开辟更加广泛的领域。学校依据开放办学的理念,以产业研究院为核心,构建产业服务资源云平台,形成可以为学校产业转化服务的优质资源池和高地。学校提出了与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区政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商务系统和证券期货系统的“五大合作”等在内的五大战略合作框架,为学校对外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产业研究院同时积极拓展了同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德国商业协会等国际化产业合作,联合成立中美物流教育与研究中心、法国百优采购研究中心等机构,成为中外物流交流合作的枢纽,积极引导教师利用国际化资源成立联合项目组,开展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

  发挥多平台优势,构建首都物流产业服务的高端基地。学校紧密围绕现代产业研究院建设、发展需要,成立、重组、优化了现有的校内科研服务机构实体平台,构建了包括现代物流创新园、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物流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市现代物流研究基地、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物流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在内的,可以协助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个平台,进行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型资源基地已经形成。

  以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倡导开放合作办学的新战略,最大限度开放校园资源。学校将位于通州果园黄金区域的50亩教学用地直接规划设计为现代物流创新园和大学科技园,并积极投入超过200余万的科研设备用于企业公共服务,使之成为产业集聚服务基地、教师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创新培育基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辐射范围,开展国内全方位布局,构建产业研究院网络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编筐、造势、织网”的科技服务新思路。为使学校开展科技服务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产业研究院在国内不断优化布局,成立各类分支机构,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化资源平台,为教师拓展科技转化领域提供更加广泛的区域选择。学校目前已经与包括南通市、洛阳市、珠海市、秦皇岛市、山东科技厅、库车县等在内的多家政府机构合作,建立包括华东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南方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协作平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强化学校在国内的影响力,形成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效应,构建、强化了教师开展科技转化服务的软实力平台。

  其次,以政策建设为基础,为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保驾护航。

  平台的建设势必需要有完备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基础,为了促进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从人、财、物等关键因素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促进政策,即提高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又规范了相关的行为,为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起到了推动促进和保驾护航的双重作用。

  全面制定并实施“一来二去”政策,推动学校深层次合作,形成学校联系产业的纽带。“一来”就是邀请企业家、专家、政府官员来校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兼职教授带学生开讲座;“二去”就是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到政府挂职锻炼,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调研实习。在政策措施上,专门制定了《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为教师挂职提供了政策保障,挂职期间学校在生活方面给予适当补助。并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适当调整上课时间,同时也加大了挂职人员的宣传表彰力度;学校还将挂职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使企业服务成为教师评定的硬道理。

  政策系统支持,深度挖掘学校资源的市场价值。对可经营性资产进行梳理分类,挖掘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鼓励联合校外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学校给与一定配套进行辅助。

  政策倾斜,建设多种形式的科研平台。整合校内外相关产业资源,围绕服务的特色物流领域建设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拘泥于以学校为核心,而是探索“学校+社会”的多核模式,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创造良好的产业服务环境,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创新与服务能力。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