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训 > 院校 >
北京物资学院倾力建设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771 日期:2014-09-16
  高等院校建设产业研究院是目前其服务社会的一种新形势,各个院校都在进行多种形式地探索。北京物资学院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采取的是多种资源融合贯通的模式建设产业研究院。

  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不断地强化,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行业型院校更是如此。特殊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在变革中谋求发展,是摆在其面前的重要课题。

  北京物资学院作为全国惟一的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与之相配套对现有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与优化,形成以机构建设为核心的产业服务架构。该架构突出的特点是建设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并以此为基础将学校智力、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以及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注入产业研究院这一平台,并积极地进行实体与虚拟结合的双轨建设模式,从而积极地了解高等院校服务的市场、介入市场、引导市场,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深度融合,最终并行互动发展。

  高等院校建设产业研究院是目前其服务社会的一种新形势,各个院校都在进行多种形式地探索。北京物资学院采取的模式是采用多种资源融合贯通的模式建设产业研究院。学校首先构建实体的发展平台,提供了地理位置优越的、位于通州区核心位置的50亩土地作为产业研究院的物理实体,并将全部一万多平米的建筑面积提供给研究院进行实体运作。

  同时,学校将产业研究院平台进行立体化,将各类多元化的资源注入研究院,包括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工程技术中心、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现代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城、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联盟等优质资源都成为产业研究院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建立了从包容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示范、企业创新与培育孵化、产业资源推介等一系列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使得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协会、政府等都能够在此平台获得所需的资源。在服务好学校的同时,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共享利用,并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新的增值空间。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学校提出了“编筐、造势、织网”的发展策略,积极地拓展对外服务,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网络化资源布局,已经构建了包括江苏南通、河南洛阳、山东济南、广东珠海等在内的优化布局,将资源进行多点间互动式融合,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综合型平台。

  以江苏南通为例,北京物资学院与南通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建现代物流产业(华东)研究院。该研究院立足于服务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华东地区,北京物资学院和南通市地方政府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研究院的管理上,学校产业研究院和南通市经信委共同负责,在指定联系人的基础上,形成了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在组织架构中,目前研究院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结合南通目前的发展情况,准备着手在通州区设立家纺物流研究中心,在滨海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研究中心,构建一院两中心的三角形架构,既要考虑南通市的整体物流发展需要,又与特色的区域经济相结合,成为一面两点的机构模式,使得研究院更加接地气。

  在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构成上,充分地发挥北京物资学院的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首先是教师利用学术休假形式可以长期驻外、服务地方;利用研究院提供的课题研究生直接采取基于本地岗位和科研项目的培养模式,长期作为研究院研究人员;基于现代通讯技术,教师可以作为研究院的顾问实现异地挂职,充分地利用教师的智力资源成果;同时研究院的专家顾问团队也直接可以参与到南通市本地的建设。

  在科研项目方面,研究院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政府的咨询机构,同时积极地扩展面向区域内企业的技术服务,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项目体系。

  此外,北京物资学院还计划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联盟等分支机构建设在现代物流产业(华东)研究院,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如果条件允许,还会将申请到的博士后工作站等资源输入至南通。

  为了更好地体现服务地方的宗旨,研究院还将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与当地大学共建、与行业协会合作创办企业家沙龙、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并积极地将北京等地的科技、产业资源输入至南通,组织南通的企业参加北京,或者其他地区的活动,为实现南通与外界之间的沟通提供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与本地协会合作成立技术工程研发、转化和示范应用中心。以这些活动为基础,未来现代物流产业(华东)研究院势必将成为南通市政府物流领域的高端智库,产业交流互动的平台,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示范中心,为南通发展物流产业提供新的推动力。

  未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将会呈现典型的多元化特征,学校要积极地拓展自身的外围市场,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这种积极主动式的服务也将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力。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