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物资学院的产业研究院为例,其在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并与北京盛世华人物流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实施。双方在学校创新园合作建立现代冷链技术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双方技术优势,基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展冷链设备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研究。工程中心将为学校相关领域教师提供技术研发平台,并计划依托创新园新建的现代物流技术和产品展示厅进行推介研发的新产品。
同时,产业研究院汇同物流学院与企业共同深入开展“一来二去”合作项目,积极邀请企业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教师和学生也已经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资源在学校共同建设冷链实验室,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构建了种类全面的实验设备硬件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学校实践教学服务。为充分利用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产业研究院和企业合作对企业运作模式等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案例资源库,为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项活动提供基础。该企业近期已经接收了北京物资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双方商定将计划以“药品供应链”为切入点,开展专项培训项目,扩展人才培养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该企业副总经理唐波是学校校友,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产业研究院将和校友会共同努力为该企业在全国进行业务拓展提供帮助,以便充分发挥学校的全国物流产业链网络布局优势,实现校友和学校的共赢发展。产业研究院的举措就是在学校开放办学战略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和企业、校友的合作服务模式,从而构建多方联动的服务平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而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学校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多个层次进行跨界与融合。首先是校内资源部门之间的跨界与融合,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高等
院校,本身资源有限,教学管理部门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因此校内资源部门之间的跨界与融合显得更为重要;此外是校内与校外的跨界与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校内厂和厂中校的独立式模式,互为支撑的平台合作模式或许是未来的某一类高校发展的趋势。
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单纯的做好某一环节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资源多种形式的交融,实现多元化的跨界交融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学校、教师和学生也会在新的学习、工作、发展环境中寻求新的切入点,为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作者单位:王成林、孙伟琛系北京物资学院,薛立立系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赖礼芳系深圳市鑫海腾邦资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