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未来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物流类专业的开办
院校数量在快速增加,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以及中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的总数超过2000多所,同时各类
院校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软件产品的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政府等各级投入不断增加,为物流软件教学市场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某省份由当地政府主导的公共物流实验平台的投资预算单次投入就计划达到5000万元;部分
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规模也一再增加,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学校相关设备资产总额超过60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物流类软件教学产业单个年度的采购额超过3个亿。伴随着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历史时期,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会迎来新的机遇,为整个物流教育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产业的规模也会进一步的增强。
产业聚集度进一步增强
核心企业作用明显
由于软件产品的开发前期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同时项目周期长,定制化程度高,一些大型的软件开发商并没有完全介入该类专业市场,为一批中小型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包括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都实现了高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等
院校中使用的物流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由销量排名前十名左右的公司提供的。目前包括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诺思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行业领军企业都在进行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布局,在共同努力扩大市场总体规模的同时,积极提升自身所占份额。
产业领域中企业间产品重合度较高
同质竞争激烈
从目前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来看,企业之间的产品重合度非常高,产品的差异化较小。以深圳市中诺思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线为例,其提供的物流教育系列软件产品,特别是“NOS M5综合物流系列”(包括中诺思仓储管理软件、中诺思仓储设备中间件、中诺思运输管理软件、中诺思快递管理软件、中诺思供应链管理软件)和“NOS I5国际物流系列”(包括中诺思国际物流教学软件、中诺思集装箱码头管理软件、中诺思国际货代管理软件等)等在内的产品和其他供应商差别不大;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价格战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杀手锏战术,从而造成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对整个产业造成了较大的损伤。如果低价竞争策略仍然要不断地持续一段时间,将会更大地伤害产业的整体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成长。
新产品研发整体速度较慢
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企业整体技术能力有限,对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而言,教学软件的研发整体较为滞后,突出表现为产品与目前企业所使用的前沿技术之间有较长的滞后期。在这种背景条件一些企业推出新产品的动力在增加,并且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就可以形成专业化的、差异化的竞争局面。例如北京金文天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就主要集中在冷链物流教学领域,也相应地开发了物流教学软件,具备了较好的比较竞争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未来如果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领域取得较大的技术进步,那么相对滞后的物流教学产品市场就会出现导致培养人才专业知识过时的问题。因此相关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相关的产品研发,形成技术比较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前瞻性的领域,应该更加重视。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在积极的创展模式,推出了长风网,并积极在大数据等方面进行产品研制,试图通过产品创新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国外企业大量进入
国产软件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国外的物流专业教育领域还没有很好地和国内对接,因此目前国外该领域使用的软件进入中国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国际化引入的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一些国外的软件开发公司,积极通过多种形式进入国内市场。例如北京格瑞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于专业科学技术领域产品代理的高科技公司,为国家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类学校提供仿真教学软件。该公司代理产品来自于国际上知名的科学与工程分析软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系统仿真、运筹、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优化与调度、微观交通、经济管理、精益制造与生产、机场航空、风险应急、人因工程、商业智能、决策分析环境资源等等。目前国内高校面临着国际化压力,对国外的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将会更多地涉及上述产品,而国内的软件提供商由于技术创新和积累不足,还无法开发出相关的产品,因此只能采用代理销售的模式与之合作,国外的软件提供商就可以享受较长时间的产品研发红利。
目前,国内的相关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也在不断的成长,并且在不断地创新模式,很多企业已经开展延长自身的服务链条,提供包括培训咨询和个性化增值服务,试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很多企业还是采取开发支持类似技能大赛模式的软件,通过与学校争取排名的诉求挂钩,继续在比赛类型的经济型产品上进行深耕,使得学校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只有在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主体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产业竞争性发展的良性格局,为我国的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物资学院、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深圳市鑫海腾邦资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