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要建立 “企校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物流研究的新型机制,加强企业和
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的物流行业对专业的物流人才不仅需求量大,而且这种需求是多层次的,按不同分类标注可作不同区分,但就市场应用上来开,主要分为物流操作型人与物流管理型人才。而目前,针对前者,我国拥有中等以上物流职业技术的人才正在以每年近百万的速度增加,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货物的上架、分拣、堆垛、包装、配送等。这些人才保障了我国物流的流畅运转与发展,然而针对后者,即,物流管理型人才则处于一个急需助力的状态。缺少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流管理人才要求从业人员有广阔的知识面,优秀的战略判断和对全局的把控能力,要走到市场前端洞悉市场变化趋势,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
国内外物流人才制度比较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灵魂,如何培养适应物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早在1919年,英国就已成立了专业的物流组织,并在7年的时间内取得英皇的认同,成立了英国皇家特许物流与运输专院(CILT),英国皇家特许物流与运输专院院士就是最早的专业物流师。而在美国,则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建立了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1985年成立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后,更是积极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即使是同位亚洲地区的日本,也已成为世界上物流现代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并且是工业化生产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最为有效的国家。在日本许多大学都没有物流专业,许多大企业也都设有专门的物流研究,咨询、培训机构。物流教育和培训已形成体系。
在我国,2003年1月23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组织制订,并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2006年面向全国开展物流师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工作。从业者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及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这意味着物流师成为专业资格,并与会计师、律师、医生或工程师同等,都有其认可的专业学会。
然而我国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与社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如前文所述,物流人才需要综合能力,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既要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也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 、法律知识。而如今,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学历与非学历两种,学历的培训工作,由学校的高等教育完成,我国现有
高校专业设置包括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的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多个层次,虽然体系较为完善,但却缺乏实践经验。而非学历的培训工作,主要由市场上的相关培训机构开展的,是以提高在职员专业素养和实际技巧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可是,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
如何助力物流人才体系建设
首先,发挥政府职能,助力物流培养体系建设。
我们应当认识到,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与冗杂性,
高校很难纯粹依靠自我完成体系构建,这就要求政府要帮助高校建立多层次、国际化、综合化的物流教学课程体系,从宏观上进行全局把控与趋势导向,让学校教育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在“厚基础,宽口径”上下功夫,重视基础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最终目标。另外,高校研究教育自身也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政府应投入一定的财政支持并出台相关保障政策。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各个工作环节参与物流具体管理工作,合理利用科研教学时间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物流实践能力,打造优质的教学队伍与师资力量。总而言之,政府要从宏观方向指导与财政投入两个方面助力物流培养体系建设。
其次,加强企校联动,打造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建立“企校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物流研究的新型机制,加强企业和
高校之间的合作,一方面,高校教育、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组织应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认真做好有关研究、咨询、培训、、服务工作,物流企业还要与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企校联动。另一方面,要完善联合培养的具体制度,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方案阶段化,让优秀的物流人才在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又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保障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融合,最终实现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加速物流业的整体发展的目的。最后,我们应脚踏实地,认识到“企校联动”培养人才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很难满足物流的需求缺口,在过渡期中,我们应强化职业培训工作,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尤其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
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社会共识,我们唯有把物流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并在国际领域内充分借鉴先进经验,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企校联动”式培养方式才能更好的助力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最终推动中国的物流业趋于完善。
(作者单位系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