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尤其是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既懂物流理论,又要实践经验;既能进行物流管理,又具有一定的物流技术专长;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得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实在是难以寻觅。
虽然,我国物流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物流人才实在是太少了,许多刚刚步入社会的物流学生根本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物流综合管理、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操作人才,城市物流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流程再造、供应链物流结构分析人才,以及能把储存、运输、装卸搬运、包装、货代、通关、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项工作融合到现代物流中去的人才,真是大浪淘金。
笔者认为,造成物流人才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观念落后。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我国在物流专业教学方面尚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往往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性的物流人才。
另一方面,是缺乏校企合作。当前,我国物流职业教育仍处于过渡转型时期,即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许多院校还未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同时,也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往往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数量虽大,但质量较差,这与企业所需的技能型、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愈加强烈。虽然,国家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升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是,要想实现物流职教的转型升级,仅仅靠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职业教育往往发展较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作为建设者之一的企业,应该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实行资源信息共享,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校企合作,无疑是解决人才紧缺的最好方式。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教师实践性及市场性的欠缺,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能创新等问题。因而走校企合作之路,由企业为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知识要求等方面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对包括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招生规模等方面进行制定,从而构建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有效机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校企之间在发展目标、人才需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还有助于提高人才供求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同时,在深化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还要搭建稳定的实践平台。由于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国外高校开设物流课程除了理论研究外,还非常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因而建议企业协助院校,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足够的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和教师实习与锻练之用,让学生在感性的实践体验中,唤起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造性思维;让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提供双师型人才储备,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战略目标。
当前,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中国物流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正如火如荼。为了打造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升级版,除了需要教育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之外,还需要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物流教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合格人才,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从而真正做到与时俱进。